(吴荣斌 徐红婵)为深化对青铜文明的认知,探寻历史传承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路径,7月8日,电子信息学院“芯火燎原”实践团走进襄阳市博物馆,开展青铜文物考察与数字技术体验实践活动
西周晚期“曾伯陭”铜钺陈列于展厅中央,墨绿色器身环绕云雷纹,刃部两面各铸有9字铭文,连读为“曾白(伯)陭铸戚钺,用为民刑,非歷殹刑,用为民政”。实践团成员依次俯身贴近展柜,指尖隔空描摹纹饰:“这是曾国国君推行政令的象征,铭文明确其作为治理百姓的法制重器。”讲解员介绍道,这件文物为研究中国早期法制制度提供了关键实物佐证。
三国早期青铜马矗立在独立展室内,163厘米的身高与体长,720斤的重量让肌肉线条立体分明,它的马蹄踏在模拟墓坑基座上。学生们围绕展台进行测量比对,发现在迄今发掘出土的青铜马中,就形体大小而言,这匹马堪称“中华第一青铜马”。“这件展物按真实马匹比例铸造,连鬃毛分缕都与活体一致。”讲解员讲解道。
西汉铜提梁鋞的腹部刻有“大荣千万容一斗重五斤五两”铭文,细小如粟。实践团成员借助放大镜观察,发现提梁处留有长期使用的磨损痕迹。“这类铭文存世不足十件,能对应《汉书・律历志》的度量标准。”讲解员补充,这件文物为汉代度量衡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数字体验区里,实践团成员佩戴虚拟眼镜,青铜马铸造流程也在眼前展开:工匠制模、熔铜、浇铸,每个步骤随视线转动可放大细节。技术人员演示数字陶艺制作,屏幕上即刻生成复刻的云雷纹图案。“新技术让文物‘活’了起来。”实践团成员周俊操作后说道。
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文物是历史的密码,数字技术让密码有了新的解读方式。”据悉,实践团将整理考察资料,制作青铜文物纹样数字手册,用于校园文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