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阳 韩亦晴)为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将绿色种子深植童心, 7月17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智绘芯途”暑期社会实践团携手三弓路社区垃圾分类负责人朱闹,在青山区红卫路街道三弓路社区的青少年暑期爱心托管班上,为30余名孩子上了一场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环保课。
朱闹以一组数据开启课堂:“武汉日均生活垃圾产量超1.2万吨,若全用填埋处理,不到十年就能堆满整座磨山。”孩子们瞪大眼睛,发出阵阵惊叹。通过播放“海洋垃圾岛”纪录片,太平洋的垃圾已经被称为“第八大陆”。朱闹解释道:“一个塑料袋降解需数百年,而填埋污染土壤、焚烧产生毒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对比传统填埋焚烧的弊端,朱闹重点介绍青山区的“变废为宝”实践——智能回收箱已覆盖全区150个社区,居民投递可回收物可直接兑换微信零钱。塑料瓶经再生处理化身雨伞、手提袋,实现“1/3垃圾减量”。
“四色垃圾桶怎么分?猪骨头是其他垃圾,鸡骨头却是厨余垃圾!”针对易混淆垃圾,课程设计“分类擂台赛”,学生两两比拼。小陈将旧玩偶归为可回收垃圾:“布料可以做成新衣服!”
“废旧手机是什么垃圾?”朱闹笑着问道。“有害垃圾!”小吴抢答道。“对也不对,它既是有害垃圾也是可回收垃圾。”知识内化后,孩子们化身“环保代言人”。在垃圾分类知识竞答中,“他们自信的分类:“菜叶属于厨余垃圾!而且要和袋子分开扔”武汉科技大学吴孟阳连连称赞:“小朋友讲得比说明书还清楚!”
本次课堂,通过“知识输入+创意输出+社会实践”三维模式,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区”的良性循环。正如朱闹在课上的寄语:“今日你们画下绿色,明日青山将因你们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