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家翔 吴宇童)7月17日上午,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赴杨寨镇“慧眼瞰今测绘乡村古建,星火撷红助力乡村振兴”实景三维数据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城建学院建筑与规划系教授兼团队指导老师肖霄和团委书记兼2023级辅导员夏锦萱的带领下,赴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杨寨镇丁湾村开展走访调研。一入村,团队成员便被连片规整的农田、纵横交错的沟渠所吸引——这些土地整治的成果,正以看得见的变化滋养着乡村,成为激活振兴动能的“隐形引擎”
丁湾村的这片土地,曾是村民心中的“愁事”。过去地块零散、高低不平,灌溉靠土渠、运输走泥路,遇上旱涝天气收成没保障,不少田地渐渐抛荒。2013年起,当地以杨寨镇“四化同步”示范乡镇土地整治项目为契机,对全村3000亩土地进行系统改造:平整地块让“碎田”变“整田”,修渠铺路让“旱田”变“水田”,生态护砌让“废塘”变“活塘”,从根本上破解了耕作难题。
面对团队成员叶科关于“土地整治前后变化”的询问,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程小云擦了擦汗,笑着说:“以前种地是‘看天吃饭’,地块小得转不开农机,收点粮食全靠肩挑背扛。现在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机器能直接开到地头,日子踏实多了!”整治后的土地不仅让耕作效率大幅提升,更吸引了企业前来投资,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种植,让沉睡的土地变成了致富的资产。
团队成员在田间地头细致考察,亲眼见证了整治工程的实效:2600亩平整土地上,花生、油菜,软籽石榴等作物长势喜人;7000米硬化沟渠里,清水顺着片石干砌的护坡缓缓流淌;8000米泥结碎石生产路贯通田间,方便农机往来;19座整治后的塘堰波光粼粼,既保灌溉又护生态。这些设施不仅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更支撑起“一带三片九园”的农业格局,让土地产出效益翻了番。
“土地整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肖霄在调研现场说,“通过系统化改造,土地的潜力被激发出来,生态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这种‘从土地里要效益、靠整治推动振兴’的做法,给我们理解乡村发展提供了鲜活的例子。”团队成员张明杰表示,看到整治后的土地既能种出丰收的庄稼,又能支撑乡村的未来,他真切感受到土地的整治和乡村的发展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以后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