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7月21日下午,武汉市青雅居爱心托管班的教室里飘起了五颜六色的“小蝴蝶”,托管班老师栾利正带着孩子们上一堂热闹的“制作风筝”主题课,在人工智能学院“智绘芯途”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刘林的协助下,教室里满是剪刀剪纸的沙沙声和孩子们的笑声。
栾利打开课件,屏幕上出现了古代人放风筝的插画。“大家知道吗?风筝最早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发明的。”她指着图片里的风筝说,古时候人们用风筝传递消息,后来还用来测量距离,现在就成了大家喜欢的玩具。学生佳佳举着小手问:“老师,以前的风筝也是纸做的吗?”栾利笑着点头,告诉孩子们早期的风筝用竹子做骨架、绢布做面,和现在的材料很像。
讲完风筝的故事,栾利拿起提前做好的风筝样品。“做风筝要先搭骨架,就像给风筝搭个小架子,再把纸粘上去,最后系上线就能飞了。”她边说边展示骨架的组装方法,提醒孩子们注意别让竹条扎到手。刘林这时正挨着桌子分发材料,给每个孩子递过竹条、彩纸和胶水,还帮力气小的孩子撕开胶水包装。
当栾利宣布动手环节开始后,孩子们立刻围到桌前忙碌起来。浠浠拿着彩笔为自己的风筝增添色彩,乐乐则认真地跟着栾利的步骤搭骨架,搭到一半发现竹条歪了,着急地喊:“刘老师,我的架子有点歪!”刘林走过去,轻轻帮他调整竹条角度,教他怎么用胶水固定更牢固。栾利在教室里来回指导,时不时帮孩子们抚平起皱的彩纸,提醒大家粘纸时要拉平,这样风筝才能飞得稳。
栾利表示,这次“制作风筝”主题课不仅让孩子们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风筝,更让他们了解了风筝背后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刘林评价道:“未来,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还将继续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