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鑫 倪呈东)为提高学生们防范诈骗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全力保障学生们的财产安全,构建文明、平安校园,11月16日晚上,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于11104教室开展了《“危机四伏”诈骗下的心理变化》专题讲座,主讲人为学院2020级辅导员何一鸣。
“2023年11月13日,汽车学院一学生报警称,用手机浏览微博时,看到一名网友自称有王嘉尔的广州演唱会门票……被骗后损失3099元”,讲座伊始,何一鸣通过刚发生在学院本科新生身上的一起“演唱会门票诈骗案件”引入“电信诈骗”这一主题。然后对我校今年发布的数十起警情通报逐一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主流的高校诈骗手段:买卖游戏账号、演唱会门票、退费理赔、招嫖、刷单博彩、冒充公检法人员和假扮亲朋好友。
经不同时段统计,在受骗人群中,青年占比已超7成。何一鸣引用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他讲道:“人往往会在欠缺考虑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引发认知偏差现象,沉浸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高估自己能力水平。”在后续的讲座中,何一鸣向学生们作出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表示大学生由于与社会接触较少,缺乏社会经验,分辨能力差,在受诈骗时往往缺少防骗的意识,但心理上又过于自信,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目自信状态。在受骗后,通过自省,大学生“知道自己不知道”,但这时已经有了财产损失。
何一鸣还介绍到实施诈骗的四个步骤:取得受害人初步信任,接着扩大或创建需求诱导受害人主动与其保持联系,在交谈过程中煽动受害人情绪使其陷入情绪陷阱,最后隐蔽谈钱,使用不同的代号于隐蔽处要求受害人转账或暴露验证码等关键信息。何一鸣借此呼吁学生们冷静思考,看清网络信息的真假,主动防范,识破各种诈骗套路。
参与此次活动后,机械类(车辆与物流)2305班褚美琪表示:“之前我一直盲目自信,觉得自己不会被骗,听了这次讲座我才意识到诈骗的形式、手段多样,防诈骗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