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秉朔 胡搏雅)为挖掘地方饮食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传统技艺,7月3日上午,机械学院“卓越匠心,青春筑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荆州市公安县黄山头镇,于当地餐饮老字号探访公安锅盔制作技艺,通过与手艺人对话、记录制作流程,解码这一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密码。
“这门手艺从我爷爷那辈传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在灶台前,锅盔店老板王惠国向实践队队员们讲述起公安锅盔的起源故事。据介绍,公安锅盔源于三国时期“军屯锅盔”,原为行军干粮,后经民间改良形成“白面为皮、梅干菜为馅、炭火烘烤”的独特工艺。“现在每天要打300多个锅盔,老面引子还是祖传的。”王惠国指着陶缸里的酵母,向队员们介绍道。
在操作间,队员们全程观摩制作流程。“关键在火候控制,老炉子才能烤出‘脆而不焦’的口感。”王师傅演示着用湿抹布调节炉温的技巧,炉壁上斑驳的炭火痕迹见证着传统工艺的延续。队员们还注意到,面团上的“回纹”印花模具,正是楚文化中“连续对称”美学的体现,每道花纹都承载着地域文化符号。
访谈中,王师傅坦言技艺传承难题:“年轻人嫌做锅盔辛苦,愿意学的越来越少。”实践队队员任哲宁对此建议结合短视频平台推广“非遗+文创”模式,如开发锅盔制作体验课程、设计楚纹包装礼盒等。他表示:“我们发现传统美食是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后续将联合学院文创团队,为非遗技艺注入年轻化表达。”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指导教师席厚杰总结道:“我们将以此次探访为起点,在黄山头镇开展非遗新传系列活动,通过记录传统技艺,用影像与文字构建乡村文化传承档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