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煌 贾恬夏 钱湘雯)7月5日下午,艺术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赴郧西县上津镇石庙子村香菇生产基地调研,志愿者林锦煌走访基地技术员陈师傅,了解当地香菇产业现状。
陈师傅表示,作为秦巴山区传统农业大镇,上津镇虽坐拥生态优势,但夏季高温与香菇喜阴凉的特性形成天然矛盾。团队成员跟随着陈师傅的脚步,穿梭在香菇生产基地的黑色大棚下,“香菇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0-25℃,超过28℃就开始‘罢工’,最近棚内温度常超35℃,菌棒都先停止了香菇的生产,预计下半年才会大幅度生产在来年春季上市。”陈师傅说道。
根据志愿者的了解,基地针对香菇的特性,已实施三项降温措施:
1.棚顶加装双层遮阳网。
2.横向架设雾化喷淋管道。
3.地面铺设反光隔热砖。
在石庙子村香菇生产基地,志愿者们看到,每个大棚顶部都加装了双层遮阳网,棚内横向拉起数条雾化喷淋管道,地面铺设的隔热砖让阳光直射的热度被大幅削弱。“这是我们刚升级的‘清凉系统’。”陈师傅掏出手机演示,“通过智能温控APP,能远程控制遮阳网开合角度、喷淋时间和频率,棚内温度基本能稳定在28℃以下。”该“清凉方案”有效缓解了秦巴山区夏季高温与香菇喜凉特性的矛盾。
如今的上津镇,香菇产业已成为强村富民的“主引擎”。作为当地富民支柱产业,香菇种植已实现从传统耕作向智慧管理的转型。小菌菇不仅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起了乡村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