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信息
    基层信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人工智能学院:探访湖北抗战馆 智绘复兴“芯”征程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8日 21:21 发布者:人工智能学院 浏览次数:

    (吴孟阳)7月6日,在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人工智能学院“智绘芯途”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湖北军民抗战纪念馆,在日军侵华罪行展的历史实物与影像资料中,重温民族危亡时刻的抗争历程,感悟七七事变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

    展厅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历史照片与文献记录构成了厚重的开篇。泛黄的《申报》影印件上,“卢沟桥枪声彻夜不息”的标题清晰可辨;玻璃展柜中,日军侵华使用的武器与中国军民自制的土枪形成鲜明对比,无声诉说着装备悬殊下的顽强抵抗。实践队成员张延龙翔介绍,七七事变作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不仅是日军全面侵华的标志性事件,更推动了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展现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民族气节。

    在“华中抗战”展区,湖北军民在武汉会战、鄂西会战中的战斗史实引发师生驻足。一组记录1938年武汉上空防空作战的影像资料显示,当时仅有数十架战机的中国空军与日军航空兵展开殊死搏斗,年轻飞行员平均牺牲年龄不足23岁。队员李欣阳感慨道:“战机性能差距悬殊却从未退缩,这种精神正是今天我们广大学者需要传承的。”

    博物馆馆长万学工表示,每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前后,高校师生就会成为参观的主力群体,年轻一代对历史细节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历史记忆的代际传承。这些承载着民族创伤与抗争精神的史料,正通过青年群体的学习与传播,转化为新时代的奋进力量。

    实践团带队老师唐琼在参观结束后表示,选择在七七事变纪念日前夕组织此次活动,是为了让青年学子从历史细节中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逻辑。张延龙翔表示:“如今人工智能、自动化等领域的技术竞争,本质上是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新战场,这正是我们专业学习与国家需求的连接点。我们当发挥青年力量,助力祖国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