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信息
    基层信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人工智能学院:三伏科普进社区 温差实验解暑谜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14:42 发布者:人工智能 浏览次数:

    (朱明雷 刘伟)为帮助孩子们播撒科学种子,点燃科学梦想,7月8日,人工智能学院“智绘芯途”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悦达社区暑期“爱心托管班”,开展“三伏天里的科学密码”主题课堂。实践团成员刘伟、朱明雷通过趣味互动、实验演示和知识问答,为20余名解密三伏天。

    “三伏天为何总在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课堂伊始,刘伟以问题切入,结合动画演示与古籍摘录,解析“夏至三庚便数伏”的历法原理。他指出,三伏天的“热”与地球公转、太阳直射角变化密切相关,并通过温度计实验对比不同时段的地表温度,直观呈现“热在三伏”的气候特征。朱明雷补充道:“古人通过观察自然规律总结出三伏天,现代气象学则用数据验证了这一智慧。”

    在健康科普环节,实践团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刘伟拿出自制的“湿度监测瓶”,指导学生用盐、塑料盒和吸管制作简易工具,观察空气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当湿度超过70%时,人体散热效率会降低,这就是三伏天‘闷热’的原因。”他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补充电解质水,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朱明雷则通过“食物分类卡”游戏,解析绿豆汤、西瓜等消暑食物到利弊,并纠正“三伏天不能吃冷饮”的误区,强调“适量、适时、适体”的饮食原则。

    “为什么雷雨天不能躲在大树下?”“中暑后该如何急救?”知识问答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实践团成员抛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学生踊跃抢答,现场气氛热烈。刘伟用“热辐射”“对流”等物理概念解释中暑原理,朱明雷则演示了安全避雷的正确姿势,并分发自制《三伏天防护手册》,内含急救步骤图解与本地医院急救电话。“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陈雨桐翻阅手册时感叹道。

    团青工作负责人武琳评价:“高校实践团的到来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前沿科学,这种‘沉浸式’学习比课本更生动。”据悉,实践团计划未来将围绕气象观测、生态保护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持续播散科学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