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臻 史靖雅)7月9日,在湖北省孝感市新铺镇永安社区理丝桥,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悄然开启。艺术学院“清风如约至 艺美乡村行”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陈思臻、雷浩、王麒惠为社区孩子们带来了传统文化课——“趣味汉字拆分与文字演变”。让古老的汉字化身为手中可触摸、可拆解的文化密码。
课堂伊始,志愿者老师引领孩子们回溯汉字长河。从殷商时期的甲骨刻痕,青铜器上的金文铭刻,到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再到沿用至今的楷书——一部汉字发展史诗徐徐展开。展示“日”、“月”、“山”、“水”等字的甲骨文形态时,孩子们眼中闪着光芒,纷纷指认。谈梓薇小朋友主动走上台前,将所知的甲骨文书写出来,邀请小伙伴辨认,现场气氛热烈。课后,田雨泽小朋友感慨道:“以前零散的知识,今天在脑袋里‘安家落户’了!”
随后进入“汉字拆分”环节。实践队员阐释汉字构形的智慧,介绍规则并举例,当“座”字拆解为“广”与“坐”,孩子们明白“有广(屋)可坐即为座”;“圆”字拆开“囗”与“员”,寓意“将人员围起来即为圆”;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歪”字,孩子们一眼看出“不正当然就是歪啦!”;而“国”字中的“玉”象征珍宝,“璋”字则由“王”与“章”组成,彰显美玉的华章。拆解成了探索造字智慧的欢乐旅程。
看着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志愿者陈思臻欣慰道:“这正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场景——在玩耍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在欢笑里感受文化的魅力。让孩子们快乐地亲近、理解并爱上传统文化,是此行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欢声笑语中,这场融合了历史深度与游戏趣味的传统文化课圆满落幕。实践队员们以创新互动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了热爱汉字、敬畏传统文化的种子。古老文字通过这些青春的手与童趣的心,在新时代焕发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