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冬梅)为了让儿童直观感知楚国生活方式,破解2000年前的生活密码,7月9日,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李宇轩,作为山水梦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在暑期托管班课堂上,以一堂别开生面的“楚人的一天”课程,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解码古代楚国的生活密码。
课堂上,孩子们通过服饰、吃食、房屋和出行四大维度的古今对比,惊叹道:“原来楚国人穿的是麻布衣裳,吃的是黍米羹汤,住的是夯土屋舍,出行靠的是舟车马匹!”
在双利村点位,李宇轩的课程成为活动亮点。他以“衣食住行”为轴线,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服饰环节,展示楚人麻衣与现代T恤的材质差异,李宇轩提问道“有小朋友制度楚人的衣服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吗?”一个小朋友率先举手:“老师,楚人的衣服更宽松!领子和我们也不同!”这声童言点燃了课堂序幕。吃食部分,对比古代黍米羹与现代食物的营养价值,房屋单元,用多媒体演示古代城楼与高楼大厦的结构变迁。
课程尾声,李宇轩以趣味提问检验学习成果,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抢答,笑声与掌声交织,为这堂历史课画上圆满句号。
穿越千年时空,解码的不仅是楚人的生活密码,更是文化自信的种子。李宇轩课程中那片传递的麻布衣服,暑期托管不仅是看护,更是教育创新的沃土。当儿童从青铜鼎纹中破译生态智慧,在舟车时速差里洞见发展哲学,文化基因便完成从器物层到价值层的惊险一跃。
正如《离骚》所咏:“路漫漫其修远兮”,志愿者丈量远安山水的脚步,已踏出文明传递的新范式:让楚人的黍稷在儿童舌尖复活,令干栏榫卯于童声辩论中重组,使云梦泽的烟波在碳足迹计算里重生。此刻亥时将尽,北斗阑干,而文明薪火正穿越三千载星霜,在每双托举仿制楚简的小手中,燃成不灭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