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信息
    基层信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艺术学院:星际探秘拓视野 志愿实践播星火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10:13 发布者:艺术学院 浏览次数:

    (胡秋意 陈欣雨)7月16日,艺术学院“清风如约至,艺美乡村行”实践团队走进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新铺镇新进村社区,为爱心托管班的学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科普课,通过系列趣味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系统了解行星知识,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课程以动画展示太阳系全貌作为开端,授课老师胡秋意讲解太阳系构成,从地球出发介绍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用直观影像帮助学生建立行星系统的基础认知。“行星猜猜看” 互动环节随即展开,志愿者提出“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体积最大的行星”“拥有美丽光环的行星”等问题,学生们举手抢答,现场响应热烈。

    “行星接力” 游戏中,每位学生代表一颗行星,需按与太阳的距离排序。过程中,学生们因木星与土星的位置产生争议,有人认为 “木星更大应该离太阳更远”,有人坚持 “课本上说土星在木星外面”。胡秋意结合模型讲解两者的轨道位置,最终学生们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顺序排列整齐,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行星位置的记忆。

    观察八大行星3D模型环节,胡秋意引导学生进行直径对比与颜色辨析。用 “篮球与玻璃弹珠” 的体积差说明木星与水星的大小差异,以 “海水蓝”“火焰红”“土黄色” 等具象描述,帮助学生记忆海王星、火星、土星的表面特征。针对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胡秋意借助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身旋转一周为一天,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 讲解中穿插短句互动,强化学生理解。新进村社区学生胡文哲在参与模型观察后表示:“原来土星的光环不是固体呀,以后我要多看书,了解更多行星的秘密!”

    此次科普课程是艺术学院“艺美乡村行”实践团队系列活动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 “可视化展示 — 互动问答 — 实践操作 — 知识巩固” 的教学链条,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学习体验。胡秋意表示,将持续开发 “星座辨认”“月球探秘” 等系列课程,结合艺术表现形式传播天文知识,让科学种子在乡村学生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