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杉 李婷)为深入探寻乡村振兴文化密码,了解黔江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渊源,感悟小南海镇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的政策内涵,7月17日,我院“生生不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党委副书记罗刚和团委书记李显的带领下,来到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民俗馆进行参观学习。
黔江民俗馆以板夹溪为样本,以图片、文字、实物、交互式媒体等多种形式为载体,从历史篇、工艺篇、服饰篇、民居篇、生活篇、民俗篇、婚嫁篇七个方面全方位的展示了黔江各族人民血脉相连、唇齿相依的历史背景和民俗生态,生动形象的展现了黔江辉煌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团队成员对黔江各族的民间工艺赞不绝口,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苗族蜡染点缀出我国少数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团队成员杨胜茜在欣赏了西兰卡普的编织技艺后,指着展出的工艺品赞扬道,“一针一线串出时代缩影,一勾一拉尽显文化底蕴,小小的西兰卡普既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更是非遗文创振兴乡村的密码。”
实践团队跃跃欲试,碾豆子的推磨、打薅草的锣鼓、晒苞谷的靶子…看到打糍粑的木槌,团队成员黄歆鹭迫不及待上前体验,拿着槌足足打了十几下,打趣说道:“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井冈山同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一家打糍粑曾说道,天天打十几分钟,就相当于锻炼,身体也变好了,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我感觉天天打腹肌指日可待”。小小的打趣蕴含对黔江地区劳动人们淳朴自然的农居生活的高度评价。
团队成员一边观赏一边同唱《土家敬酒歌》,共跳土家摆手舞,寓教于乐,充分展现了黔江各族先民奇特的民族语音,丰富的民间文学,独特的民间艺术,浓郁的民俗文化,充分诠释了大美黔江的文化内涵。
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郭舒月表示:“黔江26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使得这里的民俗丰富多样而又特色鲜明。在这片诗情画意的土地上,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探寻,希望小南海镇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