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信息
    基层信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生科院:传承非遗手工技艺 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6日 00:0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郭舒月)为深入探寻重庆市新建村乡村振兴密码,了解土家族文化,传承西兰卡普非遗技艺,7月14日,我院“生生不息”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西兰卡普文创产品展示中心和西兰卡普非遗工坊进行体验学习。

    “西兰卡普是我们土家族的特色织锦,色彩热烈、构图精巧、结构严谨,纹样以菱形结构和斜线条为主,讲究几何对称和反复连续,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笃诚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张光祥总经理向团队成员介绍,“政府把西兰卡普编织技艺与文化、旅游扶贫相结合,在小南海镇土家十三寨建起‘西兰卡普扶贫工坊’,聘请西兰卡普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绍碧,对土家留守妇女、贫困户进行西兰卡普编织技艺培训,掌握编织技艺人员将被招聘到相应企业就业。扶贫工坊不仅推动了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而且促进了土家族妇女就业,实现家庭增收,取得了传承、就业、增收的‘三赢’效应。”

    张光祥举起一块西兰卡普文创产品与团队成员展示,“这是一个典型的西兰卡普,具有双阳雀和四十八勾图样,是土家织锦最常见的吉祥纹样,承载着土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巴渝巧姐”郭春梅向实践团队介绍西兰卡普的制作流程,“纺捻线、染色、导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及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及挑织共十步,其中最复杂的就是这最后一步”。谈话间,郭春梅的梭子又在木腰裹机上穿梭了一个来回,“我想试试!”团队成员杨胜茜说到。

    在郭春梅的指导下,杨胜茜掌握了木腰裹机的基本操作,“脚一蹬,梭子一穿,一条纬线便成了。”杨胜茜说,“真是看起来容,做起来难,小小的西兰卡普却韵涵着大大的手工技艺,也真真在在是个体力活呀!”在杨胜茜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纷纷踊跃尝试,用双手体验非遗技艺。

    学习体验结束后,团队成员童祥文感触很深,“把西兰卡普编织技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采取‘非遗+文创’的方式制作旅游文创产品,大力推进西兰卡普的保护与传承,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又创造了社会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