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彬霓 季琦)6月14日,艺术学院设计学类2101班的专业课程图示语言迎来了结课大作业前的最后一次习作,使用四种不同的肌理表现手法分别在油画框或纸面上完成。该课程任教老师系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产品设计专业讲师吴菁。
“肌理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吴菁向学生们介绍起肌理的概念,并从对设计的形式因素将肌理的运用分为了两类:当肌理与质感相联系时,它一方面是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而被人们所感受;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各种的工艺手法,创造新的肌理形态,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形式。
为锻炼学生们除了绘画、软件以外的动手操作能力,吴菁展示了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将作业要求下发。一时间,麻绳、棉布、石英砂变成了教室的热门好物,扭扭棒、纽扣、报纸也应征成为“大将”。学生们富有创造力的作品给枯燥的教室带来了别样的趣味。
运用白色的雪花泥和水彩颜料,把雪花泥随意堆砌在画板上,做出层次,形状各异;然后用水彩颜料分层叠加颜色,达到渐变的效果。设计学类2101班吴籽莹创作的作品因完成度高、效果好,被展示在讲台前方,黄绿蓝的三色搭配,画面构成和谐有致,聚散的雪花泥或组成了一幅海岸景观。
“可以用一些非常规的材料来表现出一幅画,不同的颜色、质地、形状不仅仅可以在视觉上呈现出来,甚至是能够表达触觉嗅觉等感官和氛围感,我觉得这样的作业是开阔我们画面语言表达上的很好的方式。”吴籽莹提到自己的体悟。
“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理解,肌理作业的训练并不是在这门课上完成后就结束了。课程和作业具有延续性,在后面的课程中能回想起以前作业中的不足,并在新的课程作业里有所改进和完善。”吴菁最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