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婧 姚刚)4月14日晚,我院研究生会邀请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淳教授在42305举行了主题为“新时代翻译的伦理思考”的讲座。张老师讲解了翻译伦理,特别是新时代语境下,翻译技术伦理的相关问题,引发聆听讲座的2021级和部分2020级研究生的广泛思考。
讲座伊始,张老师以2018年某科技公司同传AI造假风波的报道视频启发同学们对于翻译伦理的思考,并从翻译伦理的相关定义、新时代语境、翻译技术的伦理负载、翻译技术的伦理影响与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张老师从中西方对伦理的不同定义入手,讲解了伦理与道德的区别,翻译技术、翻译伦理和翻译主体的内在关联。
张老师指出,在新时代语境下,翻译伦理在语言服务业、翻译职业化和翻译技术等方面面临客户中心主义的挑战,由此带来翻译过程中对权力关系、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再思考。张老师从语言符号转换、符际信息传播、跨文化交际、语言服务、民族身份构建五个方面简述了影响翻译调整的不同因素,并指出翻译技术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主体多元,受其影响的客体复杂,所以翻译技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译者的劳动工具。翻译技术行为是一种伦理行为,会产生相应的伦理后果。
当张老师谈到翻译界不可能同时对出版社、读者和作者负责的“不可能三角”时,提到:“过去翻译伦理主要考虑译员与文本的关系,主要涉及译员选用何种翻译策略来处理文本。而在新时代语境下,伦理决策体现在译前、译中、译后及译外:译前需要考虑译与不译、谁来译和为谁译等问题;译中涉及如何译;译后则考虑是否采取译后行动;译外考虑翻译行业利益相关者对行业发展,尤其对翻译技术发展所做的判断。”
张老师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对翻译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享,现场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