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4月18日下午,中国工程院张寿荣院士在主楼18楼报告厅面向全校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欧日钢铁工业技术发展趋向及有关思考”的精彩学术报告。该报告会由湖北省金属学会与我校科技处主办、材料与冶金学院协办。
张寿荣院士通过对日本、欧洲多家钢铁生产、研究单位的访问,对其某些技术发展趋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报告会上中,张院士用翔实的事例、资料图片,对进入 21世纪国际钢铁工业发展趋势、钢铁冶金工艺流程的技术进步与创新、钢铁制造的绿色化及生态化、共性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提出了关于我国钢铁工业21世纪发展的若干思考。
张寿荣院士是湖北省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我校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生产、钢铁企业的监视与现代化改造等方面的管理和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新一代钢铁工业制造流程、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钢铁制造绿色化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相关链接:
张寿荣个人简介:
张寿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我校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1928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县,1949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历任武汉钢铁公司炼铁厂总工程师和厂长、武汉钢铁公司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寿荣院士于1990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第六、七届湖北省人大代表,兼任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质量管理协会顾问,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
张寿荣院士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生产、钢铁企业的监视与现代化改造等方面的管理和研究工作。1949年参加鞍钢复产,推行高炉炉顶调剂法等技术使鞍钢技术水平在50年代全国领先;1956年参加武钢一期建设,使国内第一座1000立方米以上大高炉顺利投产,并提出炼铁系统技术进步总规划,“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项目获1990年国家技术进步特等奖。80年代起研究高炉长寿技术,1991年建成的3200立方米高炉已连续生产13年,成为我国最长寿的高炉,估计一代寿命可超过15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近年来,张寿荣院士在新一代钢铁工业制造流程、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钢铁制造绿色化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