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只有靠自己去打拼。”演讲是他的爱好,通过演讲,可以锻炼处事、口才及沟通能力。从进入大学他就有一个梦想:我要做大学里的第一场演讲。
以身作则 父亲既师亦友
王逸博来自湖北蕲春,家境还算殷实,父亲在一家小公司当主管。王逸博从小有个坏习惯,喜欢随地吐痰,父亲从自己,从不在家里吐痰,这样耳濡目染,王逸博很快改掉坏习惯。父亲很爱干净,特别注意细节,同时提醒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一次,他和父亲在家乡路上走,遇到一个可怜的老人,衣衫褴褛,脸上黑乎乎的,父亲动了恻隐之心,摸遍口袋却没找到零钱。突然他大步走向一个商店,买了几块面包、两瓶水,送到老人的手中。过路人十分赞赏,他父亲却觉得没什么。“从这件事,我明白要给予别人关爱,即使那人是个骗子,我爸爸也会给他钱,他说那是为后代积福。”
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在家看书,父亲看《人力资源培训书》,还看新概念英语,与他一起切磋学习。到学校,父子每天通一次电话,交流生活感受。“父亲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教会我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想好就要行动。”
回报母校 用演讲送去祝福
1月15日至18日,放寒假了,王逸博没有回家,而是留在学校,借用祝学良学长的电脑找有关高考的资料,整整一个通宵,实在累得不行,就去睡了。连续三天,他将所需资料整理完整。
19日回到家中,他利用两周时间反复背诵,把九岁的弟弟当成听众演讲。“连我弟弟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常常是我刚说出上一句,他就接上下一句。”
正月初九,他回到高中母校给学弟学妹们演讲,从高考前的时间的分配和心态上说起,告诉他们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那些老师和同学大多认为很有用。
未雨绸缪 做好学校演讲
学校图书馆有很多有关演讲的书,王逸博经常去“串门”,借了几本演讲的书,同时查阅一些资料。从大学刚开始,他一直将《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借到现在,图书馆借书有个规定,一本书只准续借一次。
每次王逸博捧着这本书,借书处的老师都会说:“续借不了,必须再刷一次,你老借这本书,别的同学想看也不行。”他向老师请求:“阿姨,我对这本书真的很感兴趣,虽然看了很多遍,我还没完全吃透,我离不了它,就让我再借次吧。”最终老师还是允许他续借。
在莘莘学子协会,他认识了很多各校优秀学生,周末大家在一起学习、训练,共同探讨、提高。在其中他提高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学长祝学良是个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人,将自己在外界所学的无偿奉献给这些成员。
王逸博班里的周昂在演讲开始前,一直等在学校门口,看见一辆车停下,就问有没有外校的学生,碰了很多次壁。“在我的背后,有这些人默默地支持着我,才有我的今天。”
制定计划 为巡回演讲做准备
经历过这次演讲,王逸博总结经验,在自己不足的地方进行反思,改进。“吃苦是福”,在大学时期,严于律己,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自我演讲,为自己以后巡回演讲做准备。第一次面向的是大一,以后要为大学生服务,提高个人演讲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增加筹码,将面向全校甚至武汉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