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霞)一首《姑苏行》,他高中开始听,如今已听过不下万遍;为买笛子,他在校内做教学楼协管员、周末兼职写海报。大二男生徐文刚对笛子有一股近乎疯狂的痴迷。
一曲《姑苏行》听万遍
小学二年级,徐文刚第一次接触笛子。初学的一个月,他怎么吹都吹不响。六年级寒假,在姑妈家见到表姐的笛子,他拿起一吹就响。从此,他便与笛子相伴,再没放下过。那个寒假,他呆在姑妈家一个人摸索。他拿着笛子一个孔一个孔地吹,听每个孔吹出来的音像什么。就这样,他终于把笛子每个孔的发音摸清楚。寒假结束时,他已经能吹简单的《友谊天长地久》。
高一,他瞒着家里省吃俭用,买了笛子和磁带。磁带里全部都是古典曲子,其中就有《姑苏行》。他很喜欢这首曲子,优美亲切的旋律、典雅舒泰的风格、轻松明快的节奏。听着乐曲,他仿佛是漫步在水墨丹青的江南美景中,享受着如雨前清茗的沁人幽香。
大一伊始,他加入学校的笛箫协会。因为喜欢《姑苏行》,他主动找到会长要学,会长只教会他一句,他就天天守着那一句练。协会的一个部长听到他吹《姑苏行》,便告诉他:“你吹这个不行!”(《姑苏行》是一首比较难的曲子,初学者一般不学。)他偏不信,接下来一个月,他一句一句地练。一个月下来,他只学会四句。
大一元旦聚会,朋友画山水画,他吹《姑苏行》。笛声响起时,台下人都被震住了。“是大一的吗?感觉不像啊!”大四的一个学长听完,简直不敢相信。
现在,他还在听《姑苏行》。别人觉得他吹得很好了,可越听大师的演奏,他对自己越不满意。和大师相比,他觉得自己的演奏还差得远。
打工赚钱买笛子
没接受过正规培训,徐文刚到大学才知道,原来笛子也分很多调儿。想吹《姑苏行》,自己就要再买根笛子,高中买的那根用不上。在协会里,他掏45块钱买了根C调的笛子。会长寝室在他寝室对面,他没事儿喜欢往会长那里跑。会长书架上摆着很多根笛子,有根他很喜欢。
那根笛子很好看,音色也很好,比他才买的那根要好很多,他很想买下来。一打听,竟然要200块钱。家境并不富裕的他,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最后,他跟会长商量,把45块钱那根笛子退了,付了第一笔钱,剩下的分期给。之后,他分两次才把帐付清。200块钱的笛子拿在手里,他练习地更加勤奋了。
勤工俭学、做兼职赚的钱,他大都用来买笛子。大一时,他在学校勤工办申请到一份教学楼协管员的工作。每次工作三个小时,一星期工作三四次。一年下来,工资一千多块钱,一大半他都用来买笛子。一次,一个人要他做校园代理,他却拒绝了。他说,做代理太浪费时间,到时就没时间吹笛子了。
大一下学期,国家助学金刚发下来,他就用500块钱买了3根笛子。司门口附近20多家笛子店,他都去过。为了买一根中意的笛子,他会跑遍所有的店,一家一家地试。周末早上8点出去,晚上6点回来,一整天都在笛子店晃悠。司门口他去过很多次,可除了笛子店,他只去户部巷吃过一次东西。
笛子是他的“女友”
初进协会时,徐文刚每天晚上都要练习两个小时的笛子。一个人找了僻静的地方,对着墙练习。两个小时在笛声中一闪而逝,待他意识到时,天已经很晚了。
大一勤工俭学,他把笛子带到值班的地方,没人时,就拿出来吹一会儿。下班路上他边走边吹,毫不在意路人的眼光。
大一寒假,他只带笛子和衣服回家。寒冷的冬日,他每天早上8点半起床,一天练习6个小时。吃饭时,手指头都僵了。
大二时,社团招新第一天,他整整吹了一天的笛子,在太阳下晒了一整天。第二天一早起床,他觉得头昏昏沉沉的,可拿起笛子,不舒服的感觉跑得无影无踪。
沁湖桥上,他是常客。无雨的夜晚,总能听到一曲小调从湖上传来。湖边约会的情侣常被他的笛声吸引,凝神细听。笛子成了徐文刚生活的一部分,协会里的人戏称笛子是他的“女友”,每晚他都要和“她”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