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为人治学的至境,更是先贤达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在道问学的探索中,青春的光彩才会不断得以绽放,生命的广度才能不断得以拓展。在武汉科技大学近六年的求知之路,正是刘芳在道问学的路途中激扬青春,不断成长、成才的蜕变历程。
刘芳,文法与经济学院2008级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现任文法与经济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本科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曾任院学生会文体部部长,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举办的各项活动,曾主持策划十余场学校和学院文艺晚会。获“武汉地区首届大学生外语才艺大赛”优胜奖,“武汉科技大学十大主持人大赛”最佳口才奖,2004-2005学年度武汉科技大学优秀共青团员,2008-2009学年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读研期间参与导师的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
无论是狮子还是羚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最好就开始奔跑
在静谧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阳西下。一头狮子在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时,我要奔跑,以追上跑的最快的羚羊;此时,一只羚羊也在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时,我要奔跑,以逃脱跑的最快的狮子。那么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当太阳升起时,你要做的,就是奔跑。
在处事待物和自身发展方面,她总怀有这样一种紧迫感。她坚信奥斯勒所告示的:“为明日做好准备的最佳办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无论何时,都不要做忧虑伤怀而不思进取之人。所谓忧虑的人,眼光常聚焦于还没发生之事件的后果,他们觉得很脆弱,想着最糟糕的事,为自己无力控制的事物担惊受怕。然而,与其整日伤怀昨天忧虑明天,让明日和昨日的重担成为今日的障碍,毋宁用心做好今日之事,以证明昨日的进步,也为明日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求学道路上,努力永远不会错。
一年前,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就读科技哲学专业,从此开始了三年的硕士生活。在知道自己被录取后,她并没有沉浸于喜悦当中,而是查询了相关院校的考博信息,为自己接下来的三年做好了规划。她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不限于书本知识,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养成自主自觉学习的习惯,让阅读、思考与交流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她在学院近期举办地经验交流会上发表的对于研究生生活的独特见解。读研究生的一年里,从哲学到管理学再到文学,她几乎都有研读。许多人往往只专注于本专业的学习,但她认为学习不应该有“预设”,要打开思路、拓宽视角、融会贯通,而这种交叉学科的学习也对她的论文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她说自己是一个很有求知欲的人,懂得珍惜学校里各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孜孜不倦从未放缓求知的步伐。
“书非买而不读”,这是她一贯秉持的想法,因为自己买的书可以在书上做笔记和批示,也方便自己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她一直把书当作她的“挚友”,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她能从书中找到慰藉,从书中找到解脱。她善于捕捉细节,注重点滴积累。课堂上她总能把老师讲过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话听进去,并为自己所用。举个例子,黄涛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看完后要把有用的材料放到word文档里分类存档。”所以她在一天的学习结束后,就会把当天阅读到的一些有用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记录在案,这一点让她受益匪浅。
她把自己表述成一个“既听话又不听话”的学生。听话是因为她会牢记老师讲的每句对她有启迪的话,并且踏踏实实地去实践。研一的时候老师跟他们说:“研一应该读书,不要着急写论文”。哲学专业和其他专业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多的必读书籍需要仔细研读才能领会其内涵。哲学史、系统论、逻辑学等一系列枯燥乏味的书籍,她却看的津津有味。
研二了,很多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发表论文,可她还在不断的修改早在研一写成的两篇论文。很多人不理解,她说,我的导师治学严谨,他教育我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是在不断的修改精炼中写成的,不可马虎随意。她认为,作为研究生,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不认真,就谈不上研究。提起写论文,她总是说自己动作慢,效率不高,一篇文章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出手。的确,别人可能修改两三遍就行了,她得改上十几遍,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认真地校对,有时还请几个同学帮着把关。她总是说,细节决定成败。她最感激导师的言传身教,是黄涛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真诚的关切让她不断地得到激励,不断地为自己设置更高的求知目标。但是这个“听话“的学生却又时常对权威、专家的观点提出疑问。听到权威的观点她习惯于先在脑海中画出一个问号,然后有选择地去接受,所以常常看到她课后和老师交流的身影。她认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绝不会出现任何一条平坦的捷径,汗水和心血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有人幻想,有人徘徊,有人奋斗……她选择了一如既往的奋斗,她一直认为知识无边境,奋斗无止界,只要功夫深,铁棒定能磨成针。虽然自己不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努力的,淘尽黄沙,最终一定会获得真金。
天赐食于鸟,而不投食于巢
作为文法与经济学院研究生会主席,作为一名为了实现理想,完善自我的硕士生,她一直鞭策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担任研究生会主席期间,她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当新一届研究生会建立之初,她运用管理学方法改善了许多研会制度。任务策划书择优选定负责人制(根据研会所有成员对新拟定任务进行策划书撰写,主席团评定考虑周全,设计合理的策划书,其作者作为活动主要负责人)、例会改革部门交流制(每次例会分部门交流礼仪、word运用、压力面试介绍等)、学术考评制(研究生会成员成绩不准有挂科)等等一系列制度,让每一位初进研究生会的同学叹服。
研究生会的工作不同于本科的学生会工作,它更侧重于学术的探讨、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的提高、浓厚的学术氛围的营造和学术视野的开拓。书籍是知识的海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院领导、导师多次告诫广大研究生在校期间要多读书、读好书。身为主席的她策划了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来丰富研究生的学术生活。以专业为单位开展“读书活动月”活动,在每个专业确定一位活动负责人,由学院指派相关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使得广大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想、读有所获。筹备学术辩论会,在伶牙俐齿中寻找学识的真理。筹备头脑风暴学术会,让大家围绕一个特定学术问题,无拘束地交流自己新思想、新办法、新观点,这种无拘束的规则,激励参加者说出新观点和想法,这促使参加者能更自由地思考,易于进入思想的新境界,从而利于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
谈到如何做一名成功的领导者,她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方法,“做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并不需要事必躬亲,而是要求你具备统筹全局的魄力,既能高屋建瓴对全局进行把握,又能细致入微地注重每一个细节。”她在工作中很注重原则和效率,运用项目管理知识指导工作,细化到人,责任到人,注重团队协作,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尤其是工作上的人性化管理。她告诉我们,如果需要开会,她会选择利用大家的琐碎时间,迅速有效地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尽量不影响大家的学习和休息。
从本科到研究生,她一直担任主要学生干部。她学生工作伴随着整个学生时代,为学校、学院、班级,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这样一个青春的舞台上锻炼了自己、服务了师生,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和老师们的好评。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她坚信,学生干部工作是最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工作,要时刻作好准备。有人问她:“都研究生了,还做这么多事干什么?”。她说,这是一种责任。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领会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她看来,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学生时代懂得合作的学生将来在上工作也更能与他人合作。
艺高人才胆大,掌握的知识越多,机会和机遇就会越多,成功就越接近。学习课程多、工作任务重,然而理性支配一切,她有自己的目标,然后她踏踏实实的向前迈步,一步步的走向了成功。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人如果想要过得充实,就必须要行动起来。怀揣着梦想,才有勇气风雨兼程。她相信命运是公平的,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地为目标奋斗下去,成功是会属于你的。求学的过程是一个美丽的破蛹成蝶的过程,是个性提扬和生命丰满的过程。她相信德鲁克所说,“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未来”。在希冀和憧憬中,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在梦想之前,用行动去呼唤美好,用实践去证实希望。她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信条:脚踏实地,走在梦想之前。
对着暂时的成功,她说,我不善于提及过去的成绩,我要走在梦想之前。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先生曾说,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你永远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可以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可以看见你,走进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我不奢求在某一天里,可以有很大的进步,我只希望我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在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她说。从初进大学时的羞涩、胆怯到如今的成熟、勇敢、自信,其中我们仿佛看到她美丽的蜕变:由蛹到蝶,振翅而飞,直到飞越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