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随着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大批旱稻试验样品返回地球。近日,农业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董琦现身于山西省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对后代旱稻材料进行田间躬身考察。在这片特殊试验田里,董琦收获了一批旱稻,显得格外激动。
不同于其他水稻品种,高新区的种子是2023年5月由神州十六号机组人员带入太空的旱地水稻种子的后代,并在天宫空间站内经历了被称为“space breeding”的基因突变过程。来自高新区的9种作物种子,包括旱稻、高粱、玉米和小麦,被送往太空进行诱变实验。在执行任务期间,他们暴露在宇宙辐射和微重力环境中,导致基因突变。回到地球后,科学家们对这些突变进行了评估,其中一些突变使种子具有农民青睐的特性,如产量更高、生长期更短、抗病能力更强。经过150多天的太空之旅,这些旱稻种子于去年10月31日返回地球,并被送往海南省的国家种子育种基地进行繁殖。
航天育种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当时美苏在太空探索中偶然发现种子在太空环境下会发生变异。这一奇特现象,开启了航天育种的大门。我国自1987年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航天育种。初期,搭载的种子品类较少,主要是粮食作物种子。在不断探索中,我国航天育种技术持续发展,搭载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包括蔬菜、花卉等多种类型种子。多年来,经过太空特殊环境诱变的种子返回地面后,科研人员精心选育。如今,航天育种已成果丰硕,诸多优良品种走向田间地头,为农业增产、品质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书写了航天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壮丽篇章。
董教授表示,他们正在努力尽快将通过太空育种变异的优质旱稻品种带到我们普通人的餐桌上。“我相信,未来太空育种的市场价值将是巨大的。”他补充说。
未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航天育种技术将在现代农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航天育种技术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调研部 左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