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迈向美丽中国
2025年4月22日,自然资源部宣布“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全国累计修复面积超1.2亿亩。这一成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彰显着我国守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与卓越成效。
从数据来看,成绩斐然。全国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现各类自然生态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49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让昔日千疮百孔的矿山重披绿装;19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整治修复海岸线约1780公里、滨海湿地约79.5万亩,我国更是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辛勤付出,是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有力见证。
生态保护修复,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它不仅关乎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源、宜人的气候,是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基础。过去,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系统受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今,我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挑战,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一些地区生态系统受损退化问题依然突出,历史欠账较多,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要以“十四五”为新的起点,持续发力。展望未来,到2035年,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要保持在315万平方千米以上,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18%,国家公园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十四五”生态修复的完成,不仅是数据的达标,更是发展观的重塑。从矿坑重生为公园、盐碱地蜕变为沃土,中国正以系统性修复回答“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时代命题。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国会以更深远的战略定力,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木上走出新路,让绿色成为永恒的发展底色。(调研部 熊紫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