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秋日,一封承载着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的回信,为中国农业大学120周年华章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新时代强农报国事业注入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日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该校建校12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祝贺,并发出新时代强农报国的动员令。
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百廿年来,学校始终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累计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进入新时代,中国农大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历史进程中展现出新作为,一批批“农大人”扎根田野,用技术服务“三农”。这封回信穿越时空,连接着中国农业高等教育120年的薪火相传,昭示着农业强国建设的壮阔前景,激荡起全体农大人乃至整个农业科技战线的奋斗豪情。
习近平总书记将农业强国建设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中谋划,彰显了重农强农的鲜明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缩小城乡差距。
一纸书信,情重千钧;一句嘱托,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写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更是向全国农业战线发出的动员令。“知农爱农”四个字,蕴含着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深邃思考。它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深厚的三农情怀。当前,全球农业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必须勇立潮头,在农业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绿色发展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把创新成果落实到产业发展中。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三农”战线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遵循。广大农林类院校师生和“三农”工作者正以回信精神为指引,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奋力前行。(调研部 王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