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冰岛自然历史研究所正式对外确认,该国境内首次在野外环境中发现蚊子踪迹,这一发现颠覆了冰岛“全球唯一无蚊国”的固有认知,也为全球气候变暖对高纬度地区生态系统的冲击增添了一则鲜活注脚。
事情的缘起可追溯至10月16日晚,冰岛昆虫爱好者哈尔塔森在一处诱捕陷阱中意外捕获3只疑似蚊子的昆虫。经知名昆虫学家马蒂亚斯松鉴定,这3只昆虫被确认为“环跗脉毛蚊”,包含两雌一雄。据专家介绍,环跗脉毛蚊具有极强的耐寒性,能够通过地下室、谷仓等场所越冬,这使其具备了适应冰岛气候的生理基础。
对于该物种的来源,学界推测其大概率是通过船舶或集装箱等跨境运输工具传入冰岛。目前,冰岛相关部门已计划在来年春季开展专项监测,以确认该蚊种是否已在冰岛本土扎根繁殖。
冰岛此次“无蚊国”称号的破碎,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紧密相连。数据显示,冰岛的变暖速度是北半球平均水平的4倍,冰川加速融化,气温上升使得原本不适宜蚊虫生存的环境逐渐发生改变,为物种北迁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前,冰岛因境内无蚊而被视作宜居典范,如今随着蚊子的出现,全球仅剩南极洲尚未发现蚊子的踪迹。
这一事件无疑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观信号。它不仅揭示了高纬度地区生态系统正面临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也为人类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气候持续变暖,类似的物种迁移和生态变化可能在更多高纬度地区上演,加强跨境生物监测、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正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在人类面前,冰岛“无蚊国”的终结只是其中一角。当全球仅剩的“无蚊大陆”只剩南极洲时,人类更应意识到,气候变暖带来的生态变迁,正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重构地球生命版图。唯有以冰岛为镜,加速全球气候治理与跨境生态保护的协作,才能为更多物种保留生存的家园,也为人类自身守住生态平衡的底线。(调研部 朱睿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