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如何让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安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已成为一项紧迫的社会课题。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民政部联合推动的“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国多地稳步推进,旨在通过精细化的城市微更新,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其中,“适老化改造”成为核心焦点。这一举措被视为应对“银发浪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落子。
“以前下一趟楼是个大工程,买趟菜都得精打细算,现在电梯一按,随时能下去遛弯、和老邻居聊天。”75岁的居民王大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所在的社区不仅加装了电梯,还对公共空间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平整的防滑路面、楼道里的休息扶手、小区花园里新增的带靠背座椅……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动,却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除了硬件设施的升级,服务设施的嵌入更是“完整社区”的灵魂。在上海市长宁区某试点社区,一个集日间照料、助餐服务、健康管理、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站”深受欢迎。老人们白天可以在这里读书、画画、做康复训练,晚上则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离家不离社区”的养老模式,有效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
“完整社区”的建设,远不止于物理空间的改造,其深层逻辑是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跨越,核心是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全龄友好的社区生活圈。各地在试点中,纷纷开出针对性的服务清单。在浙江杭州,一些社区引入了“智慧养老”平台,为独居老人配备智能手环、一键呼叫器等设备,实时监测身体状况和安全隐患。在江苏南京,部分社区通过盘活闲置房源,改建成“老年公寓”,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专业护理服务。此外,遍布社区的便利店、药店、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站等,也通过签订为老服务协议,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货服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五分钟生活圈’,让老年人步行五分钟内就能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并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一位地方住建部门负责人介绍,完整的社区应配备完善的便民商业、无障碍环境、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和专业的物业管理。
尽管“完整社区”建设成效初显,但推广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筹措是一大难题,尤其是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持续的投入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此外,老旧小区空间有限,加装电梯、增建设施时常面临场地限制和不同楼层居民意见协调的难题。服务可持续性同样关键,如何确保引入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能够长期、优质地运营,需要完善的监管和扶持政策
专家指出,“完整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它要求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真正树立“全龄友好、生命历程”的视角,将老年人的需求融入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之中。“这不仅仅是应对老龄化,更是为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将面对的晚年生活未雨绸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位教授评论道,“当我们的城市能够温柔地接纳和托举起最需要关怀的群体时,这座城市才真正具备了现代文明的温度和深度。”
随着试点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政策的持续完善,这场发端于社区微更新的“静默革命”,正悄然重塑着中国城市的面貌与内核,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愿景,描绘出愈加清晰的现实图景。(调研部 徐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