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沙坝坪区一名学生家长花费21万元给上高三的孩子补数学,结果孩子数学只考了59分。家长十分气愤,找培训机构讨要说法,甚至以言语辱骂威胁。
不惜花费大价钱给孩子报课后补习班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重庆市沙坪区的这位家长并非个例。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甚至走向偏激,反映出家长们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孩子未来发展深深的焦虑。
“父母焦虑症”是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从1990年起就开始不断下滑,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学生中农村生源占17%。孩子能获得的教育资源主要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能率先抢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意味着孩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即“赢在起跑线上”。基于如此考量,许多家长高价抢购学区房,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后培训班……当代教育已然成为一场不见硝烟的“资源竞赛”。
“父母焦虑症”是父母的意愿在孩子身上的体现。父母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相互攀比。我们总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是出类拔萃的,而自家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也仍旧平平无奇。许多家长并不愿意接受孩子天资平庸这一事实,不愿承认孩子之间的确存在差异,所以选择各种课外拓展班让孩子学习乐器,书法,绘画。家长们被盲目冲昏了头脑,从不去了解和考虑孩子的个性,天赋和资质,这就导致了孩子们不仅休息娱乐被压榨,而且还被迫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培训效果不好,结果不尽人意,又会受到批评和责备。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击。不仅成绩可能会受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被摧残。
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提出概念“均值回归”,也就是说不管父母成就多高,智商多么超群,孩子智力的最终趋势都是向平均值靠拢的,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的孩子,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普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父母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应该减少盲目的焦虑,接受孩子的平凡。(调研部陈思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