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失掉的是什么
12月1日据报道称一名北京大学的博士后自1999年出国后,与家中不再联系。这名博士后的77岁的母亲因严重肾病已经卧床几个星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希望能见到20年无音信的小儿子一面。这个报道读来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一家人省吃俭用供出的博士后,出国前曾承诺为父母亲买房,却在出国后了无音讯、断绝来往。我们愤慨于这样不知报恩、冷血无情的行为的同时,不妨反思这样事件的产生究竟是何种原因。
实际上在当代社会这名博士后的家庭窘况,其实并不罕见。在中国,若论家庭的困窘,从这名博士后家庭所在的常州新北区来看,其窘境可能还算不上最困顿者。当然,贫困家庭带给家庭成员的,不仅是生存的艰难,更有精神上的重压。尤其是进入了向上社会流动通道的人,在从外表和行为举止就可分别出社会阶层并据此有了参照之后,如果没有适当的解释和释放,这种精神的重压不仅不会减轻,而且还会旧压上面复加新压,让那些源自社会低层的人在向上社会流动的过程中步履蹒跚,以致不堪重负,甚至中止流动。
教育制度及其一整套机制,就社会意义而言,不仅是为了教授知识、传授技能和传递价值,更是为社会注入活力,防止社会阶层板结,保持社会正向发展的制度保障。然而在向上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家庭能够通过个人的向上社会流动正面带动整个家庭的整体进步,这样的积极影响导致每个中国家庭坚信“再穷不能穷教育”,“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金言。
然而作为整个家庭健康发展的关键点:教育资源集中者,因为失去了维系家庭关系的孝悌观念,使得整个家庭脱离窘境遥遥无期,最终让人唏嘘不已。
论上述北大博士后失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行为所示都不止于其丧失孝道。衷心希望这个博士后能够良心发现,让父母遂愿,让家庭得慰,让亲情延续,让社会价值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