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新常态”下看就业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3日 00:0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这段时间,有一个新名词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和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必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变化。今天就来说说大家都非常关心的就业。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速7.4%,略低于全年7.5%的预期目标。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1到7月,城镇新增就业却创下近十年来最高水平,七个月就达到858万人。

    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同向变动,是增加就业的前提。比如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就基本同步。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速11.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步增长,平均每年增加1140万。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我国GDP增速趋缓,一些人担心经济增速下降会不会冲击就业?也有专家认为,至少要有7.5%或更高一些的经济增速,才能保证就业基本稳定。

    不过近两年的情况显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也不一定完全同步。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切换到了百分之7.5左右的中高速,城镇新增就业却始终逐年增加。其中2012年为1266万人,2013年为1310万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表示:“每增加一个GDP的百分点,原来在城市新创造的工作岗位大约是120万人左右,现在工作岗位已经增长到150-170万人左右。”

    经济增速减缓,就业却反而增加,究其原因,和几个因素有关。一是我国的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总量继续增大,GDP增长拉动就业的人数比以前更多;二是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服务业发展超过了第二产业,且不断壮大,相比制造业,服务业拉动的就业量更多。

    除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之外,拉动就业增长的另一个力量来自深化改革。近两年政府大力推进的简政放权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在政府下放的审批事项中,包括“小微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核准”,“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条件的服务型、商贸企业和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减免税审批”等等,这些审批权力的下放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有利于将政策落到实处,释放市场活力。

    在一系列的政策中,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这项改革进一步放松了准入条件管制,大幅度降低创业成本。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小微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因此获得了蓬勃发展。

    改革释放的红利有力地拉动了就业增长,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例,今年3至7月,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160.61万户,同比增长64.4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告诉记者:“减少行政审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市场主体在迅速增长,上半年新创设的企业增长速度非常快,这也有力地拉动了就业。”

    此外,国家正在实行的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也对拉动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国家对小微企业实行的减免营业税”等优惠政策,推进了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开网店的大学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让农村孩子免费上中等职业院校、每年由财政补贴帮助1100万农村转移劳动力成为技术工人”等政策则是国家推动职业价值观改变的重要措施。

    虽然目前就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就业形势依然复杂。在新常态下,一些落后产能面临淘汰,一些过剩产能需要化解,部分劳动者需要面对转岗再就业的问题。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仍面临着招一线普通工人难和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也面临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困难人员就业难的压力。

    有关部门表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就业工作将实行三管齐下的措施:“着力调整就业结构;解决结构性矛盾;转变职业价值观。”进一步扩大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提升就业质量。

    就业,只是老百姓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新常态下我们即将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新常态,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焦点访谈》 20140920 “新常态”下看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