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复旦大学:如何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单霁翔在复旦讲述他和故宫不得不说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4日 16:53 发布者:复旦大学 浏览次数:

    12月11日,一场大雪让故宫再次冲上热搜。

    12月12日下午,故宫“原掌门人”单霁翔带着他和故宫不得不说的故事来复旦演讲,题目是《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雨过添寒,复旦师生热情不减,下午1点刚过,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已座无虚席,不少同学全程站立聆听。伴随单霁翔的娓娓讲述,师生仿佛穿越时空,共赴一场故宫之旅,感受文化的魅力。本场复旦大学“文化校历”的“星耀相辉”高端文化讲座,由学生会举办,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给予特别支持。

    5个月走遍9371间房屋

    伴随着一阵掌声,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缓缓登上讲台,依旧穿着朴素的中式褂子与黑色布鞋,身后的大屏幕放映着他结下深厚缘分的故宫美景图。

    “上任之后,我花了5个月的时间,走遍故宫的9371间房屋。走房间时,总是有两个保安跟着我。我跟他们客气说:‘不用陪着我,不用陪着我。’他们说:‘不是陪着你,是看着你。’”单霁翔带着“京腔儿”的幽默讲述让师生忍俊不禁。

    2012年,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这是世界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一座宝库。看着游客络绎不绝,匆匆来去的身影,单霁翔心想: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究竟给人们贡献了什么?人们难得的文化之旅究竟获得了什么?

    “我们不缺资源,缺的是人文关怀。”单霁翔下决心对故宫进行整治,扩大开放范围。他穿着布鞋,走遍故宫那些在岁月里蒙尘的角落,逐渐将1200座建筑、9371间房屋、180多万件文物等故宫相关细节记在心里,找到整治的落脚点。

    大屏幕上展现出单霁翔与许多故宫里的房间“初见”时的模样:尘埃密布、堆满杂物、文物散落在地……而整理后的房间干净整洁,文物重现光彩。“我们整理了散落在各个房间、一堆就堆了几十年的文物,并把它们认真地修复好,也腾出来很多房间。”经过全院上下3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使故宫9371间房都干干净净。

    随之而来的是室外环境整治的“硬仗”,除了清理地面杂草,单霁翔对古建筑顶上的杂草“宣战”。“古语讲‘斩草要除根’,要一片片把瓦揭开,把草根取出来,把古建筑重新做好,不要让草籽再进去。”一干又是两年,“故宫1200栋古建筑上没有一根草”终于成功实现。

    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来了600岁的生辰。“那一天我们格外兴奋,我们知道,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们通过艰辛的努力兑现了诺言:‘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个600年’。”单霁翔话音刚落,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观众竖起了大拇指。

    为故宫的文物“治病”

    七年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走红网络。上映第二年,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故宫博物院,要来修文物,最多一年35000人。单霁翔笑言:“我是想跟这些同学们说:你们真的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和日常的状况吗?你们不是因为看了片子,一会儿摘柿子、一会逗野猫、一会儿弹吉他,那么浪漫才来吧?那都是导演弄的花絮。”

    “这项工作真的是要耐得住寂寞,‘择一业、终一生’,我们讲的是工匠精神。”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师甘坐冷板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修复许多国宝级文物。纪录片里被同学们誉为“男神”的钟表修复专家王津,用四十多年时间修复三百多台西洋钟表,让沉睡的钟表重现活力。

    修复文物,不仅需要传统技艺、工匠精神,更需要加强科学技术。“我们对待不会说话的文物,应该先诊断、再修复。”为此单霁翔在故宫开辟空间,集中200名文物医生,建立了人类第一所为文物治病的医院:故宫文物医院。这所医院具有23间科研实验室,每一件古建筑构件、每一件藏品必须得到科学分析检测,才能接受治疗。

    符望阁董诰山水贴落、河南上蔡郭庄楚墓出土升鼎……这些本已碎裂散落的文物,经过故宫文物医院的诊断与治疗,重现本来面貌,前后的对比图让观众惊叹连连。

    “就这样一批批文物从我们各个库房提取出来,进入文物医院,精心修复以后,健康地走向各个展厅,走进人们的视野。”通过环境整治、古建筑修缮、文物修复,故宫开放的建筑与区域逐渐扩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绵延,让更多人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

    带师生“云游”紫禁城

    就在前几天,北京降下今冬初雪,“故宫又成了紫禁城”。丹宸碧瓦、石阶玉阑映衬纯白天地,美景美图令人心生向往。“最近天气比较冷,并非参观故宫最好的时节,”单霁翔笑言,“现在参观故宫最好的方法,就是听我来给大家讲讲故宫有哪些好地方。”

    从午门、隆宗门,到慈宁宫雕塑馆、东华门古建筑馆,再到城墙、角楼,以及端门数字博物馆、畅音阁戏曲馆、南大库家具馆,师生伴着单霁翔的娓娓讲述和幻灯片的切换,移步换景,“云游”紫禁城;同时了解到这些景点如何从湮没无闻,到重建、重新开放,焕发出新的活力。

    “最西边的寿康宫开放第一天,呼呼啦啦涌进一大批年轻人,挤得满院子都是。我向他们请教,他们告诉我:‘这是甄嬛住的地方。’”单霁翔说,其实寿康宫真正居住时间最长的是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有42年之久。他们根据史料,将家具、文物修复后按原状陈列,直接诉说历史。“乾隆皇帝每天都来这里向母后请安,他当年看到室内的情景,跟我们观众看的情景,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现在比那时候少一个老太太就是了。”他的讲述又一次让师生忍俊不禁。

    单霁翔深知,传播文化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于是故宫加大了网站的建设,把外文的网站做得更加强大,世界各国人通过网站了解故宫文化;把青少年网站做得更加活泼,孩子们都在网上,希望他们有兴趣,多走进博物馆,听通俗有趣的故事。

    “我们举办网上展览,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故宫的展览,这是大的突破。故宫收藏的1862690件文物,在网上都公布了详细信息。”单霁翔话语间洋溢着自豪。

    故宫修缮后开放的许多空间,都经常举办各类教育活动,传播传统文化。“孩子们从小沐浴在博物馆的氛围,将来一定是对博物馆有感情的一代,对于我们传统文化是有认知的一代。”单霁翔说,博物馆就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大课堂,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的绿洲。

    与复旦学子探讨文化遗产

    在本场讲座尾声,复旦师生纷纷举手提问,与单霁翔交流。一位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中学教师对单霁翔说过的“在故宫,普通游客要有尊严,文物也要有尊严”印象深刻。她替自己教的学生提问:“故宫很美,那么这个美对于不同时期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单霁翔回答:“当今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理解,对于城市景观的理解,对于文化意境的理解,都与以往不同。对于我们文物保护、博物馆人来说,要跟上时代、拥抱科技、拥抱未来,让文物‘活’起来,进入人们现实生活中,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呵护。”

    “我去过故宫,听了单老师的讲述,才知道城墙、角楼背后的故事,下次一定去感受一下。”一位女同学说:“近年来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历史上的一些小人物,我们是不是可以关注故宫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呢?”

    “我觉得你说的非常对。故宫里不同的区域,展示出不同的风貌、不同的景观。我们应该把更多的不同的区域,人们曾经生活的一些真实的状况,积极挖掘、对外展示,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紫禁城的故事。”单霁翔说。

    从“故宫看门人”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退休后的单霁翔一直奔走在文化传播的路上,举办文化讲座,参加相关电视节目。从故宫博物院的各个角落,到良渚遗址、扬州大运河等中国世界遗产地,他将用脚步丈量文化遗产,用初心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摘自复旦大学,https://news.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