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复旦大学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简称“AI大课”),在2024-2025学年推出100余门AI领域课程,本学期61门“AI-BEST”课程,包括27门AI学科进阶课程(AI-S)。
AI-S是立足文社理工医及交叉学科生长出来的AI+X课程,将AI技术与本学科核心知识相结合。AI+X,究竟让不同学科师生收获了什么?我们采访了亲历的师生。
开课一周就上手使用AI技术
在秋季学期开出的AI-S课程中,外文学院开设的《AI赋能的语言分析和语言习得》是一门典型的“语言拥抱AI”的交叉融合课。
与很多AI-S课“先原理、后实操”的教学不同,上《AI赋能的语言分析和语言习得》这门课的同学开课一周,就已上手使用AI技术。
“我们正在教大家使用python编程语言进行依存句法分析。这,有些难度。”助教吴祖昊是外文学院的博一学生,他提到的“依存句法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项底层技术,能让计算机通过自动分析句子中词语之间的依存关系,确定句子的句法结构。这也是文本分析和文本处理的重要基础。
为解决学生实操过程中所需的算力问题,教学团队专门购置了工作站。“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开始想做项目。没有足够的算力,会打击他们的科研热情,所以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课程负责人郑咏滟教授说。
不过,“作为一门AI-S课程,比起学会编程,我们更期待学生将对AI逻辑的深刻理解与多语种能力和系统的语言学知识结合起来,解决与语言相关的问题。”郑咏滟说,掌握AI技术,但最终还是回归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她解释,语言是文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在生成式AI飞速发展的未来,数据和信息将越来越同质化。外文学子肩负跳出西方框架、为中国学者争取应有话语权的责任。“即使是AI时代,有些事情,还是得作为‘文科生’的外文人来做。”
从畏惧到期待,主动拥抱金融科技革命
《金融科技》被列为AI-S课程,周光友对课程内容做了全面升级,也增加了更多AI垂直领域的内容。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依赖于理论推导和小样本的实证研究。这些方法在解释经济现象上虽有优势,但在处理多维度的非结构化数据时,还得是AI”,他表示。除了学习区块链、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在这门课中,同学们将上手操作大数据平台,模拟区块链金融交易,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市场趋势和价格波动预测。
“相信这门课会让大家未来与HR交流时,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跨专业实力。”今年博二的助教吴雪莎说,“各大金融机构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设立很多与AI相关的岗位。有了这些能力,在求职时会有一定优势。”
随着AI-S课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复旦学子将成长为驾驭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不同学科与AI合奏,谱写改变世界的温暖乐章。
(摘自复旦大学,https://www.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