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关村新兴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组织实施的“信息技术应用产学协同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在京正式发布。学校副校长王泉受邀参会并作为首批参与学校代表在主论坛上作专题报告。

“行动计划”正式发布
“行动计划”汇聚国内顶尖高校、领军企业和权威机构集体智慧,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范式,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与持久的动力。“行动计划”构建了“标准引领一资源共创一生态赋能”三位一体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通过系统性部署五大核心任务,全面打通人才培养全链条。在课程建设方面,将产业前沿技术与高校教学资源深度融合,共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建立国产软硬件实验室建设标准,规范实践教学场景;在资源共享方面,构建动态更新的产业知识库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智能推送;在能力培养方面,开发基于企业真实业务场景的实训项目,创新就业能力评价机制;在生态构建方面,打造区域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形成。“行动计划”力争三年内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兼具硬科技实力与软性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张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王钧铭,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龚小勇,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执行主任刘龙庚,电子工业出版社党委委员、副社长秦绪军,以及10所高等学校、10所高等职业学校、27家企业、2家出版社共同参与了“行动计划”的发布,共同构建了教育界与产业界协同创新的强大矩阵。(首批参与单位名单附后)
王泉以“培育行业中坚力量,合力构建国产软硬件生态”为题作专题报告。他表示,为回答好“教育强国、西电何为”的时代课题,学校聚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开拓融合两大核心任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学校长期以来坚持将国产软硬件人才自主培养列为重点工作,确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轮驱动机制,近期依托微专业建设平台,面向产业需求优化课程、教材、实验实践、师资培训等内容。作为首批参与单位,下一步学校将以构建“技术-标准-人才”的创新闭环为目标,通过建立从技术研发到教学转化的快速通道,破解产教资源高适配难题,为带动国产软硬件生态发展、培育关键领域人才贡献西电智慧和力量。

副校长王泉受聘为高校组专家委员
仪式期间,“行动计划”专家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该专家委员会分为高校组和高职组两大板块。高校组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尧学,以及高职组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钧铭,共同为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和委员颁发了聘书。该专家委员会集结了50余位业界权威专家,其专业领域覆盖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为首批参与单位构筑了坚实的智力后盾。

(摘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https://news.xidian.edu.cn/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