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广大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草业是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中国农业大学草业人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理念,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内涵,心系牧民、扎根牧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历史性社会变革中,用扎实的行动、默默的奉献诠释了中国农大人的责任和担当。站在新的历史交汇期,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凝练回顾全体师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付出奉献,推出“脱贫攻坚,担当有我”系列报道。本篇是对我校草业人助力内蒙古决胜脱贫攻坚的简要素描。
科技助力拯救这片最美草原
“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歌中唱的就是中国最美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然而,由于自然和社会原因,呼伦贝尔大草原出现了草原退化、生产力下降、草畜系统生产效益低、牧民收入不高的问题。
为了拯救这片最美草原,我校草地管理学科带头人、草原之子张英俊教授,于2014年率领研究团队奔赴呼伦贝尔,建立“呼伦贝尔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开展以“草畜平衡牧民致富”为目标的科学研究和脱贫攻坚工作。刘楠副教授、邓波副教授、戎郁萍教授、玉柱教授等先后带领研究生入驻试验站,以草畜平衡为出发点,从草场改良、草地管理、饲草料生产加工、家畜饲养、牧民生活等方面进行技术的研发、集成、示范与推广。
自主研发免耕补播机1部,制定适合呼伦贝尔地区免耕补播技术规程2部。利用免耕补播技术,开展了通过补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提高退化草地生产力的技术示范与推广。示范免耕补播技术3000余亩、推广1万余亩。补播改良后草地生产力提高50%~100%,牧草品质提高30%~50%,为呼伦贝尔地区退化草地的生产力恢复和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针对呼伦贝尔地区草畜系统生产效益低的现状,开展了季节性休牧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提出了以草定畜、年际间中期和晚期休牧交替进行的可持续放牧利用技术模式1套。该技术模式的实施促进了草地的可持续利用,较传统放牧模式提升绵羊的生产性能15%。目前该技术已在呼伦贝尔草原推广。
同时开展了人工草地建植、草产品调制与加工、羔羊育肥、节能环保圈舍建设、有机肥生产等技术的研发、集成、示范与推广工作。
总计制定技术规程10余项,集成、推广各项技术20余项,开办各类培训班20余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草畜平衡牧民致富”技术模式的引领下,示范牧户年收入达到25万元,净利润达到15万元,对呼伦贝尔草原牧民的脱贫致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给我一片沙地,还你一片绿洲
作为东胡三大故地之一、乌桓家园、契丹龙兴之地、成吉思汗胞弟神箭手哈萨尔的封地、孝庄故里、嘎达梅林故乡的科尔沁草原,数千年来水草丰美、风吹草低见牛羊。然而,自清末放垦以来,草场面积锐减,牛羊数量伴随人口激增,超载过牧日甚一日。进入21世纪以来,科尔沁旗草原退化比例高达90%,其中严重退化面积接近60%,严重退化草原的牧草单产仅20~30千克/亩。昔日茫茫绿草地,此际漫漫黄沙丘!牛羊食不果腹,羸弱不堪。牧民收入微薄,生活困顿。“弓箭手”的后人们陷入了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全面危机之中!
2008年,阿鲁科尔沁旗第一块沙地节水灌溉苜蓿草地建植成功,深陷草畜矛盾困扰的阿鲁科尔沁旗人看到了曙光,找到了开启牧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门的金钥匙。2011年,阿鲁科尔沁旗人吹响了发展草业生产、治理生态环境和改善牧民生活的战斗号角:大力发展沙地节水苜蓿产业,打造国家级优质牧草生产基地!短短几年间,近百万亩沙地化作绿洲,草牧业欣欣向荣,农牧民迅速增收。中国现代草业之最耀眼旗帜——“中国草都”在这里诞生!
然而,“三朵乌云”陆续压上“中国草都”人的心头。第一朵乌云:紫花苜蓿时常越冬返青不良,经济损失以亿元计!第二朵乌云:开采地下水灌溉苜蓿草地,万众瞩目,如何实现进一步节水?第三朵乌云:苜蓿单产不高,仅有600~800千克/亩;干草质量不高,一级草比例仅占1/4;经济效益不高,仅约500元/亩。
谁来拨云见日?中国农业大学饲草生产团队!早在2008年阿鲁科尔沁旗第一块沙地节水灌溉苜蓿草地建植成功当年,我校饲草生产学科带头人、科尔沁草原蒙古族牧民之子玉柱教授,就带着专注于饲草栽培研究的孙洪仁副教授踏上了这片热土。2014年,王显国副教授带着农业部公益性行业项目“科尔沁沙地苜蓿高效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和研究团队入驻科尔沁草原。随后,支部书记李志强副教授带队,草业科学党支部也来到了“中国草都”,党员教师在这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支部活动。2017年,草业科学教职工党支部在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中获得工作案例类十佳优秀作品第一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余年如一日,我校饲草生产团队坚持不懈,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终于驱散了笼罩在“中国草都”人心头的“三朵乌云”。我校饲草生产团队建立的包括科学和严格平整土地,客土和施有机肥改良沙地,选用以“公农1号”为代表的国产优秀苜蓿品种,4月上旬至7月下旬播种,深沟播种,适时适类适量施用越冬肥,避开9月1日至10月15日危险期进行末次刈割,适时适量灌溉越冬水和返青水等9项内容的“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安全越冬技术方案”,成功解决了“中国草都”紫花苜蓿越冬返青不良问题。饲草生产团队将喷灌机的行停模式由普遍采用的“走10秒停20秒”调整为“走10秒停70~100秒”,实现进一步节水三分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饲草生产团队创建的以“中国草都紫花苜蓿灌溉技术规程”和“中国苜蓿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为核心的“中国草都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让亩产吨草由梦想化作现实!中国农业大学饲草生产团队创建的以“末次刈割时期”为枢纽、以“改3茬为4茬”为核心的“中国草都紫花苜蓿刈割制度”,令“中国草都”苜蓿干草大部分变身一级草!高产和优质拉动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中国草都”紫花苜蓿每亩净收入一千元不再是神话!
我校饲草生产团队为科尔沁草原沙地优质牧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付出的时间、精力、汗水和心血,做出的巨大贡献,赢得了科尔沁草原人民的信赖、赏识、尊重和友谊。孙洪仁副教授被聘为“中国草都”首席顾问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项目“沙地优质苜蓿标准化生产创新人才团队”学术带头人。王显国副教授的事迹被搬上了赤峰电视台、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草原儿女心系草原
我校草业人中从内蒙古走来的很多,如张英俊教授、王堃教授、毛培胜教授、戎郁萍教授、张龙教授、班丽萍教授、王赞教授、王显国副教授、张万军副教授等。还有一部分是蒙古族的优秀儿女,如玉柱教授、孙彦教授、张蕴薇教授、吴哲博士等。
草原女儿心系草原,中国农业大学草业人为内蒙古草原建设和草业发展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心血。如张蕴薇教授、王赞教授培育的饲草品种为内蒙古草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毛培胜教授、孙彦教授让牧草种子生产技术在鄂尔多斯高原结出累累硕果;孙洪仁副教授、王显国副教授、李茂娜博士的饲草高产优质可持续栽培技术传遍了内蒙古高原;玉柱教授、吴哲博士的饲草调制加工技术在呼伦贝尔草原和科尔沁草原大放异彩;李志强副教授的饲草转化利用技术在科尔沁草原和乌兰察布草原崭露头角;班丽萍教授、王登副教授的草原虫害和鼠害防控技术化作了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的保护神;张英俊教授、戎郁萍教授、邓波副教授、刘楠副教授的草地管理技术在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乌拉特草原、鄂尔多斯草原和阿拉善草原遍地绽放花朵!